“梅瓶”在中国古代陶瓷研究领域中属于单一器型,延续时间有千余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一种造型秀美、受到颇多赞誉的器物。 这一期,让我们一起走近“天下第一瓶”——梅瓶的前世今生。 清乾隆洒蓝釉描金御题诗文 堆塑粉彩荷花连瓷仿黑漆描金座梅瓶式大壁瓶 H51.3cm 成交价:RMB10,, 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 梅瓶的称谓与用途 梅瓶型成于宋,定名于清。 “梅瓶”这一雅称,直到清末《陶雅》一书中才出现,其得名有几种说法,其中民国初年许之衡《饮流斋说瓷》较为可信,该书解释为:“梅瓶,口小而项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 最早的梅瓶出现在宋代,最初用途可不是用来插花和欣赏的,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两件金代白地黑花梅瓶,分别在瓶腹写有“清沽美酒”与“醉香酒海”。 金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高46.8cm,口径4cm,足径10.3cm 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有明代唐寅绘制的《饮中八仙图》,被认为临摹自北宋赵公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李白、贺之章、张旭等八人坐于松林间畅饮,一名侍童正把梅瓶中的酒倒在酒缸里。 (明)唐寅临李伯时饮中八仙全图(局部)纸本墨笔 纵23.8厘米横厘米 辽宁省博物馆藏 这些都说明梅瓶最初的用途是一种储酒、储水用具。 历代梅瓶的造型 梅瓶的造型,随时代变迁。 梅瓶最早出现于唐代,宋辽时期较为流行,品种多样。宋代各地瓷窑都有烧制梅瓶,以景德镇青花梅瓶最为精湛。 隋唐梅瓶一组 从隋至清,几乎每个时期都会有数十种梅瓶样式并存,尤其是在宋代,多达58种样式,即使是到清代样式趋同化,也仍多达22种样式。 在大的时代背景下,梅瓶也呈现了一定的阶段性时代特征。 ▌早期:多样化探索 五代至北宋早期,梅瓶装饰主要是“胎纹釉理”模式。 五代、北宋、辽时期,是梅瓶史上的第一个高峰,所有样式都出现了,本体性功能确立,礼仪性和审美性不同程度体现,以器型为主,装饰为辅。 五代岳州窑青釉划花莲瓣纹 高43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北宋中期开始,逐渐以“范金琢玉”式和“文彩相彰”式展开,分别出现了分层、分块和单体折枝三种纹饰布局格式,口、颈部绝不会出现纹饰,胫足部时有时无,腹部或肩腹部成为装饰的重心部位。 北宋梅瓶一组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梅瓶/造型轻盈秀丽 故宫博物院藏 辽代梅瓶装饰,集中突出腹部主题饰纹,只见分层和单体折枝两种格式。 辽代梅瓶一组 西夏梅瓶的纹饰布局独特,口颈肩部一律不加纹饰,腹部大面积施加主题纹样,胫部采用草率的罩釉工艺,形成半釉现象,往往划双弦纹作为胫部与腹部的分界。 西夏梅瓶一组 ▌南宋时期梅瓶特征 通过范金琢玉和纹彩相彰的模式,以刻划花和黑彩画花为主要手段进行装饰,在越窑、龙泉窑、景德镇窑、吉州窑等著名窑厂都有上乘表现。 在纹饰布局上,也存在分层、分块儿、单体折枝等传统格式。 南宋梅瓶一组 分层格式也是分三层,有些分层加了开光,单体折枝最典型的表现在吉州窑黑釉剪纸划花器。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瓷印花折枝百花纹八棱梅瓶(一对) 高18厘米 安徽宿松县南宋墓出土 南宋吉州窑白釉黑彩画花莲纹梅瓶 高29厘米 安徽省巢湖市周郦村出土 ▌元梅瓶三层式布局 元代梅瓶在纹饰布局上,分层、分块儿、单体折枝都有,以分层最为常见。 最能体现元代梅瓶纹饰布局特色的是景德镇窑,表现为三层式布局更为成熟稳定,景德镇青白瓷和青花的纹饰组织有所不同。 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造型雄浑朴拙 故宫博物院藏 元龙泉窑青瓷印花点褐彩开光露胎八仙图八棱梅瓶 高23.6厘米 ▌明代梅瓶造型 明代的梅瓶造型,比例偏低;口部圆浑厚实,没有明显的线角转折;肩部向上抬起,线条饱满而有力;腹部之下,呈垂直状,有的微向里收;在足部的结束部分,稍向外撇。 明代梅瓶一组 如果说宋代的梅瓶造型挺秀、俏丽,富于女性的特征的话,那么明代的梅瓶则是雄健、敦厚,富于男性的特征。 明嘉靖景德镇窑蓝釉杂彩人物纹梅瓶 高28厘米 江西大余县吉村公社游仙大队明刘节墓出土 明代早中期景德镇民窑青花携酒寻芳图梅瓶 广西桂林市东郊明嘉靖四年() 靖江安肃王朱经扶夫妇合葬墓出土 桂林市博物馆藏 明永乐青花桃竹图梅瓶/造型端庄稳重 故宫博物院藏 ▌清梅瓶造型 至于清代的梅瓶,肩部抬高增宽,由于造型比例不当,给人以不谐调和不完整的感觉,不及明代的水平。 清代梅瓶一组 清代梅瓶多为江西景德镇官窑所烧造,以康、雍、乾三朝产量最多,都是以皇帝的喜好为前提,大量景德镇烧制的单色釉、青花、五彩等不同釉色、不同形制的梅瓶,烧成的梅瓶也仅供皇室贵族使用。 清康熙霁红釉梅瓶 高24.2cm,口径3.4cm,足径7.8cm 故宫博物院 清乾隆仿官釉弦纹三系梅瓶 H28.7cm 成交价:RMB2,, 清乾隆-嘉庆粉青釉凸花苍龙教子图大梅瓶 H70cm 成交价:RMB10,, 唐代梅瓶显得矮胖壮实、宋代梅瓶显得挺拔秀丽,元代梅瓶显得浑厚朴实、明代永乐宣德时期的梅瓶则显得沉稳端庄,清代梅瓶形式多样,釉色绚丽。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陶瓷造型在形体上主要强调静态的展示,各类造型都着重追求平稳、对称、均衡等,不太强调动势,故都给人以含蓄隽永之自然美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85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