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4/21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据潜山新闻网消息忙碌的身影,匆忙的脚步,时而穿梭在乡间田野查看农特产业,时而进组入户到群众家里访民情问民意,时而撑着雨伞亦或是顶着艳阳走在“四好农村路”项目现场推动施工进度……他叫汪光宽,潜山市委党校驻仙驾村第一书记、扶贫队长,他这一忙就是9年,他用9年的汗水和坚守换来了贫困村仙驾村户贫困户的如期脱贫,交上了一份让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

驻村9年是责任,更是感情

这9年意味着:村部门前不足人高的小桂花苗现在已经长得超过了屋檐,村口唐家上小学的女儿如今已经步入了大学课堂,汪光宽为方便办公驾驶的车子当前里程早已超过20万公里。这9年是汪光宽手中三张挂职的聘书、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和对仙驾村深深的感情。

挂职不是摆样子,要真正沉下去,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从“校门”一脚跨入“村门”并不容易,但汪光宽始终把自己当作村里的一份子,怀着真挚的情感踏踏实实做事。第一次驻村挂职结束后,汪光宽又申请选派留任仙驾村。“我们这一代人从小在农村长大,对农村父老乡亲很有感情,我想为他们多做点事。”当身处扶贫一线,汪光宽更加理解了扶贫工作的意义,也更加深感责任重大。

仙驾村青年组的孙竹青曾是汪光宽众多帮扶对象中的一员。孙竹青家中仅有他和母亲2人,他本人残疾而母亲常年患病,年被评为贫困户。“第一次到孙竹青家还下着大雨。”汪光宽回忆道,“当年他家还住在一个破旧的土砖瓦房里,进门那一刻我惊呆了,屋子里到处都放着木桶和锅碗瓢盆,用来接屋顶漏下的雨水,甚至连刷牙的塑料杯都用上了。”地面是湿的,墙角也是湿的,转眼看着孙竹青母子俩,汪光宽心里一阵难受。回到村部后,汪光宽在扶贫工作日志写下了要帮助他们脱贫的决心,通过走访调研他发现孙竹青家地理位置偏僻,田地又远偏远没有发展条件。为此,汪光宽帮助孙竹青对接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把旧房拆除新建了搬迁房,这样住房安全问题算是解决了。接着汪光宽通过开展“扶贫夜校”打动了村民们,在村民组里帮孙竹青协调了7亩鱼塘用于鱼苗养殖,还帮他介绍在村内养殖大户家从事力所能及的零工增加收入。年底,孙竹青一家顺利脱贫,他感谢道:“像我这样残疾在社会上很难找到活干,是汪书记真情的帮助让我看到了希望。”

9年来,汪光宽走遍了全村43个村民组,访遍了户贫困户家庭,掌握了村内贫困人口致贫的原因,每年同帮扶人共商“一户一策”帮扶计划,积极帮助有发展能力的贫困人口对接产业帮扶和扶贫小额信贷政策,为生活困难群体申请低保金,村内的残障群体和慢性病患者也都在一次又一次的摸排中申请了残疾人补助和慢性病证。汪光宽带领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工作队用“辛苦指数”换来群众“幸福指数”,运用精准的政策帮扶让仙驾村贫困发生率从年的12%降到年的0%,仙驾村群众摆脱了多年来贫困现状,逐步走上了小康富裕之路。

年汪光宽再次申请留任,他表示仙驾村的贫困户还未全部脱贫,仍然有许多问题还没有解决,扶贫工作的“骨头”也越来越难“啃”,仙驾村脱贫攻坚不取得全面胜利,他自己是不会离开的。正是这种驻村帮扶高度自觉的责任和多年来在工作中同群众百姓建立起的感情让汪光宽一干就是9个年头。

摘了贫困帽子,换上美丽新装

要改变贫困村的局面,首先要抓基础建设。汪光宽刚来到仙驾时村里几乎是“一穷二白”,而如今的仙驾改变了村容村貌和村民的居住环境、生活条件,实现了一个基础设施落后村向发展先进村的蜕变。

据村干介绍,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汪光宽带领着仙驾村共对接扶贫项目26个,获得扶贫资金.3万元,使村集体经济增长、基础实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完善、村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在年顺利实现“村出列”脱贫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仙驾全村建成水泥硬化路面38.3公里,在全面实现硬化路面“组组通”的基础上,推进“户户通”,硬化路面到户通过率达到了97%,方便了仙驾村群众出行和农产品流通。

如今的仙驾村不仅路修的好,水利和电力基础设施也日趋完善。汪光宽同包片村干深入组户当中,全面完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自来水通向了家家户户,百姓再也不用下河挑水回家。仙驾村先后整修当家塘73口,整治清理河道沟渠6.8公里,农田灌溉得到了保障,“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景象不由在脑海中生起。仙驾村又通过电网升级改造线路15.35公里,新增变压器7台、扩容变压器5台,全面实现全村电力升级改造任务,村民们都反映现在用电也不怕跳闸,夏天开空调再也不怕“带不动”。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做为驻村第一书记汪光宽注重党建引领,将脱贫攻坚和美丽乡村相结合,围绕贫困户脱贫和解决村民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仙驾村年均投入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建设资金万元以上,村里的容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

汪光宽和包片村干经常起早贪黑,常常在美丽乡村建设点废寝忘食,“5加2”“白加黑”是工作的常态。功夫不负有心,终于汪光宽和一群热衷建设美丽仙驾的村干获得了不菲的成绩:建成了两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点和一个省级中心村,改貌房屋户、安装路灯盏,建成农民休闲广场6个、卫生公厕6座和村“一站式”服务大厅、卫生室、文化书屋、老年活动中心,实现了美丽乡村连片整治,惠及34个村民组、户、2余人……

如今的仙驾村,基础设施完善、村庄环境整洁、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居乐业、服务功能配套,被确定为安徽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潜山市委农村党员干部实训基地和党员干部现场教学点,荣获“安徽省特色景观旅游名村”和“安徽省旅游示范村”称号。仙驾村不仅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同时也换上了美丽乡村的“新衣服”。

发展乡村产业,搭上振兴快车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

千条路,万条路,产业才是致富路。

汪光宽非常清楚,救济式扶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经济落后问题,只有大力发展产业才能保障脱贫不返贫,也只有产业兴旺才能造“富”于民,让人们看到农村发展的新希望。

年,汪光宽刚到仙驾村时,村集体经济仅仅依靠山场租赁每年获得不足0元收入,甚至还比不上一个上班族的月薪。穷则思变,汪光宽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流转闲置的村集体山场给大户,当年年底流转土地租金收入就将近元,这一下子鼓舞了村干部们,激发了他们干事业的激情。汪光宽继续寻找增加村集体经济的项目,通过积极申请获得了1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建设村级光伏电站。他在村内寻找了一片1.6亩的滩涂菜地,通过与20户村民半个月协调终于将这片地租下,又向银行贷款38万元最终建成了一座60kV村集体光伏电站。据悉光伏电站每年可为仙驾村创造6万元收入,为村内贫困人口的公益性岗位务工和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财政保障。

不过汪光宽并没有停下忙碌的步伐,在仙驾村工作的几年通过对村内最大的经济作物瓜蒌的深入调研,他似乎发现了突破口。瓜蒌种植和加工算得上是潜山经济农作物当中的支柱产业,在县域内产业密度比较大,仙驾村瓜蒌产业规模最高达亩。不过缺点也很明显,瓜蒌对土地肥力要求高,容易受到病菌感染,同一片土地连续种植2-3年就需要休耕1-2年,而且劳动强度大、效益不够稳定。

年汪光宽从宿松县洲头乡考察回来发现葡萄种植很适合仙驾村,他了解到高端品种的葡萄附加值很高带动效果又好,既能够帮助村民流转土地又能够帮助村民务工增加收入。回到仙驾后与返乡优秀青年汪泽红合作,村集体投资入股汪泽红的中红葡萄,挑选了优质果苗,利用原先一部分瓜蒌地建成了一座亩的高端品种葡萄采摘园。如今葡萄园已进入盛果期,亩产将近2千斤,一亩的产值在4万元左右,更重要的是葡萄园用工量大,不仅帮助了30多名贫困人口成功脱贫,还吸引了大量一般农户,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村内就业难的问题。

在汪光宽的主导下,仙驾村还建成了10亩村集体葡萄园、亩的冬桃基地,引进了枣树、苹果、黄桃等果树。产业规模的扩大经济效益就越明显,目前仙驾村村民收入已超过1万元,村集体收入已超过30万元。

如今来到仙驾一年四季都有美味可口的水果,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仙驾游玩采摘,水果采摘产业初具规模,未来可期。

汪光宽驻村扶贫的事迹感动了仙驾村群众,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和一致好评,在脱贫攻坚考核中连续两年被痘姆乡评为第一名,先后分别被潜山市委、市政府和脱贫攻坚指挥部表彰为“十佳第一书记”、“先进工作者”和“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

常年在一线奔波,汪光宽患有严重的颈椎、腰椎疾病,常常痛得直不起腰来。可当他看到村里一天天发生的变化,又觉得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在这9年的坚守中汪光宽始终秉持初心,在困难面前没有退缩,书写了一份群众满意的扶贫答卷。(储彦超)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zl/pgzl/432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