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杨庆春系原空军报社社长、高级编辑,也是我的老领导。杨社长著作等身,文章或扬葩振藻,或璧坐玑驰,或笔锋犀利,而且总是透着一丝幽默。 戍边守国军人愿,一家不圆万家圆。在合家灯火为节亮之际,谨以此序,向一切正在履职尽责的军人和光荣退役的军人致以新春的祝福和崇高的敬意! 《青春入列》序 杨庆春(原空军报社社长、高级编辑) 一 《青春入列》的作者吴风港同志,虽不能完全说我是看着他长大的,但从那小小少年,成长为如今翩翩青年,至少可以说是看着和听着他如何节节拔高的。因为他的父亲吴松华和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同从皖西南一个叫宿松的县城,同乘一艘轮船后又改换同一列绿皮火车,来到空军同一所军校、同一座军营。我们应征入伍空军了。 乃父和我,同乡同袍。即使后来我俩在军营里不同的单位,走着不同的具体路,但听的是同一个军号,唱的是同一首军歌,铸的是同一样的军魂。就是今天的吴风港同志,在两年的军旅生活中,与我们一脉相承的,依然是强军的红色基因。 《青春入列》的作者吴风港在空军服役期间进行训练 二 要谈儿子吴风港的作品《青春入列》,还是先聊聊他老子吴松华的“作品”――他的儿子。要聊儿子的来龙去脉,更需挖挖老子的根脉传承。 宿松,也是名常见经传的。作为一个行政县,现隶属于安徽省安庆市。要说安徽西南边有座城市是安庆市,一般人都知道,上个世纪初叶知晓的人更多,因为那个时候的安庆城还是安徽省的省会(自乾隆二十五年即公元年至民国二十七年即公元年,安庆作为安徽省省会已有年的历史);要说安庆市西南边有一个名曰宿松的县,是否闻名于遐,不敢夸口说是,但一定出名于迩,因为至少鸡鸣三省(鄂赣皖)、三省皆晓,湖连三境(鄂赣皖)、三境可达。 据《宿松风韵》(宿松县政协编,黄山书社年9月版):“隋文帝开皇初年(公元年),改‘高塘郡’为‘高塘县’;开皇十八年(公元年)再改‘高塘县’为‘宿松县’”。这是历史上正式的“官方说”。 民间考据者言,宿松县得名,还有“松树说”。无论山上湖边,处处松树连绵,“家家结构松崖里,半带香云半带烟”。有山必有松,无松不是山;有湖必有鱼,湖泊通三省。山多湖多,松多鱼多。这就是我和吴松华的家乡――宿松县,估计这也是吴松华取名的由来吧。 另有“典籍说”。西汉设置为松兹侯国,这是有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行政建制。后又改为“松滋县”,大概所处位置松多水多吧,实际上也是“松树滋生”之地。再后来,为避战乱,松滋县民侨置荆土又立松滋,即今湖北省松滋市老城西。所以,原来的松滋县便叫“老松滋县”,也就是“宿松滋县”,简称“宿松县”。宿者,老也,就是早先、原来的意思。 吴风港现为《健康报》记者 最著名的是“诗仙说”。尽管宿松县名在公元年的隋朝就有了,并且是具有权威性的朝廷正式颁布的,但老百姓还是愿意相信,宿松县得名是因唐代诗仙李白在公元年“夜宿松树下”咏诗而来的。诗曰: “两人对酌山花开, 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 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就是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诗。其中,“我醉欲眠卿且去”,化用陶潜句“我醉欲眠,卿可去”成诗,从此即为“宿松”所本。这里“宿”的意思,就是夜里睡觉、过夜。“幽人”,幽居之人,李白研究专家郁贤皓教授《李白全集注评》“题解”此诗时指隐士,认为“此诗作年不详”。本文从《宿松风韵》,传说这里幽人指当时县令闾丘氏,是位饱学之士,不仅欢迎落难诗仙的到宿松来,还派医生为他治病,而且特地给他住的南台寺旁筑起一个读书的台子,满足他“浪迹天涯喜读书”的嗜好。诗仙在宿松大地上心情舒畅地生活了三个月,他所住的南台寺而今也成了宿松的一大古迹。“夜宿”诗虽比官方命名晚了年,但老百姓宁可认诗仙,也不信朝廷。 三 宿松地处“吴头楚尾”,自古水陆交通发达,文化交流十分活跃。宿松这块沃土上的文化种子,既是如李白那样的诗人骚客南来北往时随手撒下的,也是如朱书这样的本土才俊交流交融中日夜浇灌的。在许许多多过往宿松东出西行的文人墨客中,李白《赠闾丘宿松》诗直接扬我宿松大名,私心甚爱,全诗抄录如下(据中华书局年3月版《李太白全集》。凤凰出版社年5月版郁贤皓《李白全集注评》同): 阮籍为太守,乘驴上东平。剖竹十日间,一朝风化清。 偶来拂衣去,谁测主人情。夫子理宿松,浮云知古城。 扫地物莽然,秋来百草生。飞鸟还旧巢,迁人返躬耕。 何惭宓子贱,不减陶渊明。吾知千载后,却掩二贤名。 唐代浪漫诗人李白从时间上渐渐远去了,宋代豪放词宗苏轼接踵而来。宿松江边兀立着一座风姿秀丽的小山,名为小孤山(区别于隔江而望的鄱阳湖上的大孤山),又拟人称为“小姑”山(与位于江西九江境内的“彭郎”矶相对),称其为“海门天柱”,作为修辞夸张一下,尚可;形容为“长江绝岛”,倒是恰如其分,所以此说响彻至今。苏轼多次游历小孤山,最先以“长江绝岛”入词题: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忍不住,全词抄写如下(据中华书局年2月版《苏轼诗集》):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 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 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 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前年嫁彭郎。 陆游游览小孤山后,写下《过小孤山大孤山》美文,就引用了这首苏词末句。宿松一不算太大的绝岛,袅袅飘逸着来往士人的墨香,仅“题小孤山”的诗与词,除陆游外,接续而来的还有谢枋得、王十朋、解缙、王阳明、袁枚等等,一篇比一篇让后人看得回味过瘾。 训练中的吴风港 有此文化的滋润涵养,宿松本土的读书种子自然寒窗苦读,发扬光大。明初谏议大夫陈汉从小聪颖好学,逐渐能文能武,一生心地善良、秉性刚正,享年95岁。魂归故里后,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他,特地把他的出生地改称为陈汉沟,至今一直沿用。提起宿松的文人,清翰林院编修朱书,名气最响、影响最大。作为“清初三才子”之一(其他为桐城派主要代表戴名世和方苞。后人谈及桐城派,一般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三人为代表人物,近代渐凸出戴名世的地位),20岁时随父一起从潜山迁回乡梓,设馆授徒,讲学杏坛,勤于笔耕,乐在其中。因挚友戴、方力劝,晚年才求取科举,以殿试二甲四十名登进士。 在宿松读书人物中,撷英明清二代陈汉、朱书二位,故事也只是点到为止。若要追根溯源,《昭明文选》在宿松的编著,让人们找到了发现了懂得了宿松读书人热爱文学华章、宿松老百姓愿养念书尒子的渊源和情愫。宿松县城东有一座庙,叫太子庙。这位太子,就是距今年前的南北朝时的梁昭明太子萧统。他酷爱文学,精通佛学,带领一帮文人雅士慕名来宿松采风(诚然,当时还不称宿松,而是叫江洲,不久后又改为高塘郡),因被宿松的人文和自然风光所吸引,干脆久住下来,一起潜心编纂《昭明文选》。而今,太子庙的香火赓续《文选》文脉,依然旺盛昭明。仅宿松中学的学子,年高考本科达线率96.95%,一本达线率82.33%。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四 在宿松这方诗人黑客愿意前来、文人雅士心愿长住的土地上,自古就萌芽着生长着流淌着对文字文章文学热爱的种子。宿松人稍微识点字断点句,就喜欢舞点文弄点墨,以至不少人爱上吟诗作对、提笔作文。我和松华都是在这根筯脉上发蒙、受教、长大的,自然也抱有对文字的喜爱和领悟。 松华军校毕业后,分配在一个航空兵师里,从基层拿工具修飞机的机械师成长为师里机关的宣传科长,那全靠一字字一句句一篇篇文稿锤炼、发表、积累而成,其中艰辛、快乐、冷暖,松华知、我亦知,而今也著书立言的吴风港一定也知了。他写的这些兵言兵事,我和他的父亲自然熟悉,他当初一些文稿在我供职的报刊发表后,我也曾浏览,并为打动过我的文字暗自赞叹。但这兵言兵事所具体发生的情境,以及大学生士兵的军旅生活和真实状况,现在形成了一部书稿,还是引诱我一探究竟,认真仔细地阅读起来…… 青出于蓝,子超父业。这是父辈的希望,这是晚辈的努力。初阅时,并不是为写序,而是因为文稿作者乃同乡战友的孩子,情义深重,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