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低空平稳飞行,随着机翼的快速旋转,一团团雾状农药从飞机底部快速喷出,均匀地落在小麦叶片上,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几十亩小麦就被防治一遍。进入四月以来,这样的防治场景每天都紧锣密鼓地在安徽多地麦田间上演。一场有关小麦的“保卫战”在江淮大地席卷开来。 小麦赤霉病,是影响安徽省小麦生产的最主要病害。科学预报并做好防治,是小麦生产提质增效的关键环节之一。“小麦赤霉病是制约我省粮食生产的主要生物灾害,一旦防控不力,不仅造成小麦严重减产和品质大幅下降,还直接影响到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民持续增收。”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王红介绍说,早在3月底,安徽省农业农村厅就组织小麦赤霉病中期、短期发生趋势专家会商会,一致预测今年小麦赤霉病为全省大发生风险等级,预计全省小麦赤霉病自然发病面积(即在不开展防治的情况下)约万亩,需实施预防面积约万亩次,防控形势十分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分析研判依据主要主要有五点,也就是“足”“早”“大”“弱”“高”五个字。 “足”就是环境菌源量足。各地植保部门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田间稻桩带菌率超过大发生的年,玉米秸秆带菌率高于常年同期,田边杂草等植物残体上也普遍带菌。当前环境菌源总量已完全满足赤霉病大发生的菌源条件。“早”就是病株始见期早。3月19日,宿松县最先查见赤霉病病穗,始见期较往年早7天左右,为近10年来最早的年份。“大”就是降雨概率性大。根据省气象部门信息,4月沿淮淮北降水量较常年偏多,分别有3次明显降雨过程,中下旬沿淮淮北地区有轻度连阴雨,其间恰逢小麦进入抽穗扬花期,多降雨、连阴雨天气十分适宜赤霉病侵染、为害、流行。“弱”就是寄主抗病力弱。今年全省小麦苗情总体好于常年,但小麦主栽品种大多对赤霉病抗性不强,特别是沿淮赤霉病重发区稻茬小麦种植面积扩大,种植品种抗性普遍较弱,适宜赤霉病发生。“高”就是“两期”吻合度高。据各地植保部门镜检调查分析,今年小麦赤霉病病菌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在4月上中旬,与小麦易感病生育期(抽穗扬花期)高度一致,非常适宜赤霉病菌侵染。 小麦赤霉病防控技术专家组专家汪建来表示,这些判断是依据菌源基数、苗情情况和气象预报等因素,结合赤霉病发生规律作出的研判。2月下旬以来安徽省多阴雨天气,气温偏高,适温高湿的环境条件对赤霉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十分有利。 基于对今年小麦赤霉病发生趋势的分析,小麦赤霉病有效预防控制“窗口期”短,抢在20天左右时间里,对全省多万亩小麦普遍开展2次防治,防治总面积万亩次,时间非常紧张,任务十分艰巨。 安徽省农业农村厅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立足“打大仗、打硬仗”,“防”字当先、“干”字当头,谋深谋实防控工作,落实落细防控措施,坚决打赢小麦赤霉病防控硬战,突出监测预警到位、突出调度通报到位、突出责任包保到位、突出指导服务到位。各级植保部门继续加强监测调查,实施分区预报。密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