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2月21日,太平天国水军先锋过小孤山。 从长江上看小孤山笔者摄于年4月 咸丰三年()正月十四(2月21日),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水军先锋过小孤山。 长江中下游的地理形势,九江为小孤山门户,小孤山又为安徽门户。此地本有险可守,安徽臬司(司法官)张宇熙率军驻泊山下,一望见太平军水师船,仅放一炮便向东而逃,于是安徽门户洞开。 十七日(2月24日),太平军先锋抵安庆,守城兵勇溃散。太平军进城,杀巡抚蒋文庆等。 资料来源:《清史》(下)郑天挺、南炳文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三天前才讲了太平天国石达开初占九江,今天又来一篇?这么拼凑太不成样子了。如果这么干下去,只要写长达十七个月的太平天国九江保卫战,一天一篇能混上一年半。 一座地级市,即便是再有历史文化,也拼凑不出件大事,更何况有些事件还在同一天发生。本系列是以时间串接的九江百科,各种角色都要粉墨登场,有些名头不大且影响力较弱的,就要给个出场的由头才是。 本篇的主角是小孤山。小孤山位于彭泽县之北,长江对岸,属安徽宿松县。它不属于九江,为什么要写入本系列? 在小孤山上看长江下游方向,江对面的山丘(澎浪矶)和田野属彭泽县笔者摄于年4月 曾经在乘船在长江中下游旅行的人,一定会对小孤山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座只有几十米高体量并不大的小石头山,相貌甚是奇特,它岩壁陡峭、惊险奇异,孤峰耸立于一望无际的江北平原上,显得特异而拔群。若是登上那如同欧洲古代城堡般的山顶,俯瞰四下,但见长江之水荡然而过,必有逝者如斯的感慨。 本地人称小孤山为小姑,又将江对岸的山丘(见上图)为澎浪矶称作彭郎,衍生出不少美丽缠绵而又了无新意的传说。当然,小孤山的历史中也一定包括大禹治水、秦始皇东巡这些必不可少的贴金元素,不提也罢。 据说,小孤山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之地,既然靠近鄱阳湖,那当然是朱元璋大战陈友谅的战场了。其实,稍有点军事常识就能明白,小孤山很适合做营寨哨所瞭望塔,平时防贼、巡江是不错,真打起仗来,山上也蹲不了几个人,攻击方可以轻易地将四下补给切断,守孤山就是送人头。马谡当年这么干过,结局大家都知道。 小孤山文化中最有价值的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题咏,谢灵运、陆游、王安石、黄庭坚等名人留下的诗词很多,甚至还有明太祖朱元璋的祭文,尊其为江中之神。若读过这些诗文后会发现,历史上小孤山的地位很高,它与江对面的澎浪矶合称为海门第一关,在清代雍正年间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山川典》中,它与庐山、华山、昆仑山等名山大川并驾齐驱。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卷 这是因为,当年的小孤山,并非现在这样仅是长江北岸上的一座小山峰。它应当被称为江屿,夏季涨水时,它是江中心一座奇异挺拔的孤山,冬季枯水时,它才与江岸相连。 下图是年发大水时的航拍图,可以看出小孤山原本在长江中是什么模样。 年7月,上涨的江水淹没长江北岸图源:宿松佛协网站 这还只是近一百年来的情形,下图应当是小孤山的第一幅照片,由著名的英国摄影师威廉·桑德斯(WilliamSaunders)拍摄于年,可以看出小孤山和澎浪矶(画面中右侧)的关系,小孤山之北还有很宽的江面。 小孤山的特别之处在于,江西、安徽分界的长江两岸,江南的江西是丘陵地带,而江北的安徽是冲积平原,长江严格地按照丘陵与平原交界处奔流而下。却有个奇葩的小孤山,原本是丘陵的末尾,却独处于江心,千百年来的冲刷激荡,却使得它愈发显得卓尔不群。 小孤山摄影:威廉·桑德斯(WilliamSaunders)约年 说来说去,属安徽的小孤山和九江有什么关系?如果翻阅江西和安徽的省志、县志就会发现,民国以前每个省都说小孤山是自己的。 说起这个历史就长了,不是这篇短文所能讲明白的。笔者之前曾写过文章,专门讲述三省交界的归属问题(见《地图故事:一场特大洪灾引发的赣鄂皖三省划界》)。 关于小孤山的归属可简述如下: 1.此地古为彭蠡泽(彭泽县的由来),流经这里的没有准确的河道; 2.沧海桑田,两晋时代长江定型,小孤山等地属江州; 3.唐宋元明,从小池口到小孤山一带,沿江土地(含小孤山)属九江府; 4.清代末期省界划分混乱,民国重新划界后,小孤山明确归安徽。 现在说起来,小孤山当然是安徽的。不过以传说来看,小姑是彭郎的人,即便是隔着江孤单了些,又给改了户口,她也还是江西的媳妇吧? 本篇与太平军的关系是硬凑的。民国的三省划界,是九江近代史中特别重要的事件,咱们以后再说。 最后聊聊毛主席路过小孤山时说的话。他说:过去这边的水道很窄,现在变宽了,水道变了,世界也变了…… 小孤山,约19世纪末图源:flicke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