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来源:中安在线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9月23日,安徽省政协召开“深化新一轮林长制改革”月度专题协商会。会上,7位省政协委员和林业产业企业代表发言,为林长制贡献金点子。此外,本次协商会还收到发言材料、调研报告52篇。 当务之急,是在调整林分结构上发力 “仅以滁州为例,林长制以来,森林覆盖率由31.6%上升到36.2%,增加了4.6个百分点,平均年增超1个点。”滁州市政协主席汪建中在代表滁州市政协发言时提出,新一轮林长制改革,要以建设碳汇森林为新抓手。 “深化林长制改革,当务之急,要在调整林分结构上发力。”汪建中说,固碳基础在林。当前安徽林分质量不高,是实施“碳汇森林”的最大短板,如滁州现有林木三分之一以上是退化林、低效林。 “若不能尽快改变这个局面,林业贡献对碳汇森林行动,就是无源之水、沙中垒楼。”汪建中建议,新一轮林长制,要把林分结构调整作为一项要事急事来抓,省级尽快出台详细的、带有时间表的林分结构调整意见,“明确每年的改造计划,尤其要与松材线虫病除治相结合,让各地改造有据、干事有序、推动有力。” 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公益林补偿稳定增长机制 安徽是全国首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试点省之一。“从年开始建立补偿基金,历经多年补偿范围由小到大、补偿资金由少到多,但距离科学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仍有差距。”省政协副秘书长,农工党安徽省委专职副主委余成林认为,“补偿标准有待提高。现行每亩省级公益林每年补助15元,时至今日来看,补偿标准已远低于商品林和经济林收入,林农对划入公益林积极性不高。” 她建议,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建立公益林补偿稳定增长机制。在补偿标准上,省级公益林以省级财政补偿为主,额度上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每亩每年提高至20元左右,以后根据全省经济发展情况适时增加。 同时,对生态公益林周边地区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在不改变公益林性质的前提下,加快推动转包、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以扶持森林旅游、林下种养殖等特色经济发展,使林农得到合理补偿的同时能更多创收。 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体系 目前,松材线虫病对我省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松林景观构成极大威胁。“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肉眼无法看到,松树一旦感染,最快40天左右死亡,如不进行人工干预,3-5年便可摧毁成片松林。”对此,省政协委员,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学文提出,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加快打造天空地一体化林业监测体系,更好服务林长制改革。 他建议,下一步基于林长制“一张图”,依托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应用等技术,建立起覆盖全省的松材线虫病“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实现全省松材线虫病疫情全面、准确监测,实施及早发现、及早清理,靶向治理,逐步压缩控制松材线虫病疫情范围。 加快现代林业经济发展破解“大资源、小产业” 近年来,安徽实施林长制改革,林业发展质量明显提高、林业产值逐年上升,但林业资源禀赋发挥不足,“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未根本改变。 六安市金安区林业发展中心高级工程师,民革六安市金安区支部主委罗俊荣建议,加快林产品品牌建设,以标准化为基础,培育一批安全放心、社会公认的林产品品牌。大力实施“互联网+林业产业”行动,把“网上林业”与“实体林业”相结合,拓展林产品发展市场。把握林产品高端化的趋势,让林产品从“有身份”到“有身价”。 另外,积极探索森林康养+旅游、+体育、+文化等新业态,加快森林康养创意产品开发,形成集医疗、养生、康复、保健、旅游、教育、文化、体育等于一体的森林康养产业体系,打造知名的森林康养目的地。 注重科技创新形成地域特色原创成果 林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力量。省政协常委,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教授高慧建议,瞄准“双碳”中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整合全省林业研发资源,在项目布局、课题立项、研发重点、集成配套等方面紧密协作、有机分工。 “围绕如何使森林碳吸收与农业碳排放、固废排放总和之间实现平衡这一科学问题,开展生态系统保护和林长制改革综合效益研究,为林长制改革示范区建设提供试验实证及数据支撑。”高慧表示,应充分重视我省乡土树种、特色品种、特色经济林树种等在实现“双碳”目标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在“双碳”方面有研究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与地方合作,凝聚力量,形成地域特色原创成果。 变“山区绿”为“山区富” “对农林企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和涉林农民来讲,林长制改革就是阳光和雨水。”来自安庆宿松的安徽龙成农林发展集团董事长吴伍兵介绍,林长制改革为产业主体带来了很多好政策。目前宿松县油茶已发展到16万亩,林地收益率全面提高。林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土地流转、吸纳务工、订单种养等,农户也红利。龙成集团栽培油茶7.03万亩并发展林下种养,带动农户户,累计增收2亿多元。 近年来,山区植被得到良好恢复,但一些坡度很大的山区,这些植被,多是野生灌木,“增绿”不“增富”。吴伍兵建议,把支持政策与林地的坡度、改良林地的难度挂钩,引导林业主体攻坚克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