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一根钉子、一滴胶水,也不用任何现代机械工具,仅凭一套自制的传统工具和一双巧手,就能把一块块寻常木头打造成各种精美的生产生活用具。他就是凉亭镇东山村东冲组木工匠人贺钢生。 今年73岁的贺钢生,从年开始学做木匠,三年出师,独当一面。早年间,他凭着过硬的木工技艺,走村串户上门给人家做木器活,还曾在集镇上开过木器店。几十年下来,让他的木工技艺越来越精湛,“贺木匠”的名气也越来越响。 “这些工具都是我自己制作的,有上百件,光刨子就有30多种,每一种刨子都有不同的用途。”贺钢生的木工作坊,是三间旧瓦房,坐落在风光秀丽的大山深处;瓦房门口堆放着不同材质的木料,屋内墙壁的工具架上,挂满了刨子、锯子、墨斗、凿子、斧头等传统手工工具,整个屋子里看不到一件现代机械工具。伴随着外面的狗叫声,贺钢生老人侧着身子,坐在一条厚厚的长木凳上,手持斧头,正在劈着一根长条木,木屑四溅,空气中散逸着木质的特殊香气。 老人虽然已经年逾古稀,但身体依然硬朗,锯木料、劈木材、刨木块的劲头一点不输年轻人。 老人说,他的木匠活比较齐全,不管是“圆作”还是“方作”,小到桌椅板凳、水桶、木盆,大到门窗、衣柜、婚床等,他样样都会做,农具如犁耙、板车、独轮车等也会做,且都是用手工做出来。虽然现在科技发达了,电锯、电刨、电钻、气泵等现代木工机械都有了,但他仍喜欢使用传统的手工工具来干木器活,用传统工具凿出来的榫眼、榫槽,容易使连接部件的连接处扣合得更紧密,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而用机械凿出来的榫眼、榫槽,却达不到这种效果。榫卯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相结合的一种连接方式,榫卯技术是传统木工技术之魂,是祖先们智慧的结晶,也是他一生坚持的技艺追求。 在老人看来,利用现代机械制作木制品,确实省力,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但无法完全代替手工去提高产品的品质和精美程度。 在老人家里,摆放着他制作的各种“圆作”木器具,有蒸汽桶、洗脚盆、火桶、洗澡桶等,这些作品都出自老人之手,也是老人的得意之作。 “你们看,每个蒸汽桶的表面,是不是都非常光滑顺溜?拼接在一起的每块木板之间,是不是都看不到一丝缝隙?”制作泡脚用的木质蒸汽桶,是老人的拿手绝活,他的“绝活”在于,不用一颗钉子、一滴木胶,全是利用榫卯技术,就能把一块块木板“天衣无缝”地连接在一起,做成现在既圆又结实、既美观又耐用的蒸汽桶。老人说,能做到这样,这就要求手艺人对各种尺寸的精准把握,不差一分一毫;而传统的木工技艺没有设计图纸,全靠心里一套精准的数据和长年累月积累的经验,“小板凳高多少,椅背多长,坐的面积多大,都娴熟于心。” 老人介绍,传统家具把各个部件连接起来的“榫卯”做法,是家具造型的主要结构方式。各种榫卯做法不同,应用范围不同,但它们在每件家具上都具有形体构造的连接作用。若榫卯使用得当,两块木结构之间就能严密扣合,这是传统木工技艺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工匠手艺的高低,通过榫卯的结构就能清楚地反映出来。民间制作的每一件“圆作”“方作”器具,都离不开榫卯技术的有力支撑。在榫卯的技术应用上,他能够达到今天应用自如的程度,一方面是得益于师傅的传授,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自己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积累。浸润这行几十年,贺钢生老人逐渐成了“全科木匠”,从房屋建筑到农业生产工具,再到家庭生活用具,他样样都会制作。 老人说,年,他见自己的年纪越来越大了,制作大型的木器有些力不从心了,便关停了木器店,但又舍不得这么早就丢掉木工这门手艺,他想利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在身体还好的情况下,为人们制作出更多的传统木制品,让这些木制品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了解,于是在老家的旧瓦房里开设了自己的木工作坊,为上门订购小型木制品的顾客制作木器。一年到头,上门找他制作传统生活器具的顾客络绎不绝。去年,老人共制作了10个蒸汽桶、30个木甑、6个火桶和其他一些小件。在宿松县农村,红白喜事宴请宾客,至今都要用到木甑,用木甑蒸出来的饭,不仅又香又爽,而且一次能做几十人的饭。 凭着一手精巧木活,贺钢生养大了五个孩子,还把手艺传给了儿子。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木工技艺逐渐远离了人们的视线。在宿松县,像贺钢生这样70多岁,依旧坚守这门技艺的人,已寥寥无几。许多木工技艺很快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 五十九载手艺光阴转瞬即逝,从身强体壮的年轻小伙到如今头发花白的暮年老人。择一事,终一生。发扬传统木工技艺,已成为贺钢生融入生活甚至生命的一种重要力量。在被问到70多岁了为何还专注于制作传统木器时,他笑答:“秘诀就是喜欢,只要能够挥得动斧头,我就觉得做木器活是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作者/来源:宿松资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13801256026.com/pgjg/pgjg/4022.html |